华联刑法

手机版

华联刑法

首页> 热点事件>正文

企业刑事合规:单位犯罪成立条件争议焦点分析

zhao(作)   热点事件  2024-10-17 13:37:37

企业刑事合规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遵循道德规范的要求,以预防、发现和应对可能涉及的刑事法律责任的过程。其中,单位犯罪是企业刑事合规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将围绕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及其在实践中的争议焦点进行分析,并辅以相关案例说明。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单位犯罪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主体特定性:只有特定的法人或组织才能构成单位犯罪的主体。
  2. 行为目的性与利益归属:单位犯罪是为了单位的利益而实施的,且违法所得通常归属于单位。
  3. 决策层级高:单位犯罪往往需要较高层级的管理人员决策或参与。
  4. 客观违法行为:单位必须实施了法律规定为犯罪的行为。
  5. 主观过错:单位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具有故意或过失的主观过错。

二、单位犯罪成立的争议焦点

实践中,关于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存在以下几项主要的争议焦点:

(一) 是否以“为单位谋利”为必要条件

一种观点认为,单位犯罪应以“为单位谋利”作为必要的构成要件,即要求犯罪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本单位的利益。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即使不是直接为了单位利益,只要是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犯罪,也可以认定为单位犯罪。例如,某企业的业务部门擅自决定向竞争对手泄露商业秘密,虽然这一行为并未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可能会损害企业的声誉或其他无形资产,因此也应视为单位犯罪。

(二) “单位意志”的理解分歧

对于如何理解“单位意志”,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单位意志应当由单位的最高权力机构(如董事会)做出,否则不能代表整个单位的意愿;也有人提出,如果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的代表做出了某种行为,即使没有经过正式程序,也可能被视为体现了单位的意志。

(三) 违法所得归属的影响

有争议的问题还包括,如果单位犯罪后,违法所得并没有归于单位而是被个人占有,是否还构成单位犯罪?一种意见认为,违法所得的去向不影响单位犯罪的认定;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违法所得未归于单位可能是区分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一:A公司偷税漏税案

A公司在经营期间通过虚假申报等方式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巨大。尽管这些行为是由公司的财务经理策划并执行,但是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对此知情且默许。法院最终判决A公司构成逃税罪,并对公司处以罚款,同时追究了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在这个案件中,法院认定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态度代表了单位的整体意志,即便违法所得没有被明确规定用于单位用途,仍然构成了单位犯罪。

案例二:B公司合同诈骗案

B公司与客户签订合同时隐瞒重要事实,导致对方遭受重大经济损失。该行为虽未得到公司董事会的批准,但却是由负责销售的高级副总裁主导。法院在此案的审理中,重点考察了高级副总裁的行为是否能代表公司意志,以及他是否有权代表公司进行此类交易。最终,法院判定B公司构成合同诈骗罪,理由是其高管的行为足以体现公司的意图,且其行为与公司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四、结论

综上所述,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然而,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法院在判断单位犯罪时,不仅会考虑犯罪行为的表面特征,还会深入探究犯罪行为的背后动机、决策过程以及违法所得的实际流向等因素。企业在进行刑事合规工作时,应该对这些争议点保持敏感,确保自身的运营和管理符合法律规定,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20879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