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法领域中,“不作为”是一种特殊的犯罪行为形式,它与“作为”相对应,后者是指积极的行动或行为。而不作为则指的是消极的不行动或不实施某种行为。尽管不作为犯罪看似不如作为犯罪那样直观和明显,但它们同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受到法律的严格规制。本文将探讨不作为犯罪成立的要素之一——作为义务的来源,并分析如何从法律角度界定和认定这种义务的存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不作为都构成犯罪。只有当不作为的行为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时,才可能被认定为犯罪:(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行为的法律或者道德上的义务;(2)行为人有履行该项义务的能力;(3)行为人的不作为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在这三个条件之中,确定行为人的作为义务来源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那么,作为义务的来源通常有哪些呢?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作为义务来源:
在实际判别过程中,法院会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来判断行为人的作为义务是否来源于上述某个方面。例如,在著名的英国案例“吉尔伯特诉普雷斯特兰德案”(Gilbert v. Prestland, (1827)) 中,法官就认为神职人员对其教区居民有救助的义务,即使这种义务并未明确规定在他们的工作描述中。而在美国的“斯奈德诉鲁道夫斯案”(Snyder v. Ruddolph, 190 U.S. 251 (1903))中,法院则认为监狱看守没有救助囚犯自杀的义务,因为这是囚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监狱看守的责任。
综上所述,不作为犯罪的成立关键在于确定行为人的作为义务来源。这不仅要求我们对法律规范有深入的理解,还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身份、角色以及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社会期望等因素。只有在全面分析和准确识别行为人的义务基础上,才能公正地评判其不作为的行为是否构成了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