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为了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我国刑法对相关犯罪进行了明确规定。本文将对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中常见的刑事犯罪进行梳理,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解读。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
该罪名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且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行为。
典型案例:2016年,某地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冒品牌白酒案。犯罪嫌疑人通过购买低档酒液勾兑后装入仿制的名牌包装内,然后对外宣称是正品出售。经鉴定,这些假冒品牌的酒精度数与标识不符,且存在有害物质超标的情况。最终,涉案人员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
该罪名是指生产、销售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行为。
典型案例:在某市发生的一起案件中,一家餐厅使用过期变质的肉类原料制作菜肴,导致多名消费者食用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经过调查取证,检察机关对该餐厅负责人提起公诉,法院判决其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并处以相应的刑罚。
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
该罪名是指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添加了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添加有此类物质的食品的行为。
典型案例:某知名连锁餐饮企业在部分门店中被发现使用了含有非法添加剂的食材。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部门立即介入调查,并对涉事企业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包括责令整改、罚款等,同时追究了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四、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
该罪名是指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或者限制进出口的货物、物品进出境,偷逃应缴税额较大的行为。在食品药品领域,常常涉及未经检验检疫的进口药品或食品。
典型案例:在某机场查获了一起走私进口冷冻肉制品的案件。嫌疑人试图将未经过合法渠道进口的冻牛肉带入境,但被海关工作人员截获。经查实,这批牛肉不仅没有缴纳相应的关税,而且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因此,嫌疑人被认定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上述案例表明,我国刑法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必将严惩不贷。然而,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不仅仅是执法部门的任务,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源头到餐桌形成全链条的监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