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刑罚裁量中的政策影响与实践变革
刑事政策作为国家治理犯罪问题的基本方略,对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刑事政策不仅决定了法律应对不同犯罪类型的基本框架,还在刑罚裁量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解析刑事政策如何塑造不同犯罪类型的法律应对,并探讨刑罚裁量中的政策影响与实践变革。
刑事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预防、控制和制裁犯罪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策略和措施。其基本功能包括:
刑事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从而影响法律对不同犯罪类型的应对方式。
暴力犯罪如杀人、强奸、抢劫等,通常被视为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的严重威胁。刑事政策通常强调对这些犯罪的严厉打击和重刑威慑。例如,中国《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这一规定体现了对暴力犯罪的严厉制裁政策。
案例:2018年,张扣扣案中,张扣扣因母报仇而连杀三人,尽管其行为有一定的动机背景,但法院最终仍判处其死刑,体现了对暴力犯罪的零容忍政策。
经济犯罪如贪污、贿赂、非法集资等,通常涉及复杂的经济活动和金融体系。刑事政策在这些犯罪中的重点在于追缴非法所得和恢复经济秩序。例如,中国《刑法》第383条规定,贪污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案例:2015年,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令计划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此案体现了对经济犯罪的严厉打击和对非法所得的追缴政策。
毒品犯罪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严重问题。刑事政策通常强调对毒品犯罪的全面打击和预防教育。例如,中国《刑法》第347条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2019年,加拿大籍被告人谢伦伯格因走私毒品被判处死刑,此案体现了中国对毒品犯罪的零容忍政策和严厉打击措施。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犯罪如网络诈骗、黑客攻击等日益增多。刑事政策在这些犯罪中的重点在于技术防控和国际合作。例如,中国《刑法》第287条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的,依照相关条款从重处罚。
案例:2017年,徐玉玉案中,犯罪分子通过电信诈骗致徐玉玉死亡,最终多名被告人被判处重刑,体现了对网络犯罪的严厉打击和对受害者的保护政策。
宽严相济是中国当前的刑事政策之一,强调在严厉打击严重犯罪的同时,对轻微犯罪和初犯、偶犯采取宽大处理。例如,中国《刑法》第67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案例:2016年,湖南益阳一男子因自首而被从轻处罚,体现了宽严相济的政策在刑罚裁量中的应用。
恢复性司法是一种新兴的刑事政策理念,强调通过修复受害人和社区的关系来实现社会和谐。例如,中国一些地方法院在处理轻微刑事案件时,尝试通过调解和赔偿等方式实现受害人和被告人的和解。
案例:2018年,北京某社区发生轻微伤害案件,通过社区调解和赔偿,双方达成